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正文

杨民康:“非遗”传承、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尚美讲堂第14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6-24 [来源]: [浏览次数]:

 

6月20日14:00,Bwin必赢国际官网特聘教授、Bwin必赢国际官网南方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民康教授莅临Bwin必赢国际官网,为广大师生带来主题为《“非遗”传承、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内在机制的几点思考》的精彩讲座,邀请黄凌飞教授为与谈人,民研院青年骨干教师郭瀚繁和全体研究生以及线上来自全国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领域的师生们近300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由民研院党总支书记迟燕琼教授主持。讲座伊始,迟燕琼教授介绍了杨民康教授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成果,并感谢杨民康教授对Bwin必赢国际官网的学术发展建设的支持。

杨民康教授从六个方面来阐释关于“非遗”传承、建构与认同的内涵。首先,关于传承与建构的“一体两面、二元背反”关系,杨教授用三种视角、三段关键词和三段名言帮助理解“传承—建构”二元关系,包括研究者视角、表演者视角、读(听、观)者视角,并举例了云南节庆仪式帮助同学们理解。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杨教授指出,对于传统“非遗”文化,应区分出当下(共时)性和历史(历时)性两种视角,传承与建构两种有关传统非遗文化发展的具体途径,当下性和活态研究两个基本概念。

接着,杨教授探讨了民族音乐话语体系的“传承、建构、创新”三要素,引入“局内人”“局外人”,“主位”“客位”等概念,划分了不同的时期与版块。同时强调,当下易发生两种同“建构”相关的极端状况,一种是过分强调传承,一种是过分强调“创新性保护”“精英参与继承”,还应多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和定义以及一些政策解读,每个非遗学者都应谨慎用词。

除此之外,传统音乐活动中的文化建构行为过程及文化与身份认同问题,杨教授通过解释文化建构的内涵,音乐文化构建过程的核心路径与展开路径以及音乐文化建构过程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学术语境,将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在传统文化建构过程中,官方、学界与民间的“共谋”与学者的主体参与意识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文化的研究者和参与者、建构者,要判断好自己的身份,摆好位置。从历时性角度看待音乐“非遗”具有“隔代文化”特点,民间文化传承与建构,比起官方建构,始终处于绝对的局部与弱势状态。

最后,杨教授提出如今学者面对的两种任务应该是:一是继续为“非遗”的民间传承和建构大声呼吁,为“非遗”文化的抢救和保存竭尽全力;二是必须正视因官方建构带来的影响,从理论研究与民族志调查实践两个层面去加强关注。

在讲座互动交流环节,与谈人黄凌飞教授提出,当代社会已经有丰富的多样性,文化建构从理论上有滞后性,学界该如何努力,继承和建构非遗文化,又怎样与现代、后现代语境联系,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线上听众也积极参与,希望能举例建构与创新关系的个案帮助理解,杨教授用民歌在不同文化阶层的解释来回答此问题,民歌是历史现象,也是传统文化现象,研究一定要结合语境,用一般性的理论研究个案。现场的同学也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了困惑,如张琪同学关于民族音乐影像志建构与创新的问题,金炜威同学关于民俗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等,杨教授一一作了解答。

讲座结束,主持人迟燕琼教授对杨民康教授案例丰富、学理性强的讲座表示感谢,敦促学生们牢记杨教授此次讲解的三种研究视角、三个关键概念和六个方面的内容,鼓励同学们结合杨教授的讲座专题积极深入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加强自身学术训练,提高学术自觉和学术研究能力。

初审:董晓辉

审核:陈春芬

终审:迟燕琼